这两年最经常翻看的钟表著作之一就是 Dominique Flechon 的《征服时间》(The Mastery of Time)。该书是高级钟表基金会(FHH)旗下研究部门编撰的皇皇巨著,涵盖了从钟楼、闹钟、台钟、原子钟、怀表、手表及古老的测定时间工具至最尖端钟表,甚至非机械式钟表。当然,我是拿它作为最基本的资料书,碰到诸如早期怀表、欧洲中世纪的钟之类冷门问题,往往能够快速地找到相当明确易懂的答案。

近日因为需要校阅其中译本的内容,反复通读了两三遍该书,还动手翻译过一些段落,对于该书更加钦佩有加——它几乎及时地吸收了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让人对于整个钟表技术的发展有完整清晰的了解。不过,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书中对于中国古代的计时技术只有简明扼要的叙述,尤其是限于体例没有涉及丝毫中国人心目中时间观念的发展与演变。于是,盘算着自己是否能够补这一空缺。

平心而论,这些年来圈内颇有一些在媒体上很活跃的“中国钟表文化专家”,但真正通过认真的第一手资料研究,或者与专业领域里的行家沟通将最新科研成果综合起来并进行中西比对研究的人凤毛麟角。大多数的成果只是体现在按照自己写文章的需求或者个人的想象抄专著与论文,更进一步则做现代“马二先生”按照不知道什么体例编书,然而真正的研究哪怕是些小问题却没有人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涉及。

举例来说吧,无数历史典籍记载的晨钟暮鼓是否是古代中国的公共报时方式,唐代的长安城尤其是夜间是否就是这样报时的,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机构组织其报时的,两宋的情况有些什么不同了等等,其间还应该有不同时期中国对于时间的看法、皇家与政府官员的时间观念与民间有何不同等可以研究。

再举一例,眼下颇受关注的明末清初西洋钟表技术传入中国的问题,就民间而言人们当然知道皇家是肯定拥有大量的钟与怀表的,不过普通的殷实之家呢?一本大约乾隆时代日本人的著作《清俗纪闻》里,似乎没有看到钟表的影子。这本书以图的形式详细地描述了当时东南一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似乎可以推断在中国工匠已经能够制造广钟与苏钟时,民间还没有普及钟,更不用说表。接下来的问题更加有趣?那时国人制造的钟表,是西方式的12小时制还是传统中国的十二时辰(24小时)制的。

记得已故香港专业媒体人钟咏麟曾经语焉不详地谈论过这一问题,如今见到的产于西洋的“中国钟”、“中国表”古董也以西方的12小时方式表达,但关于早期是否存在十二时辰式钟表问题实在是可以通过研究来更加具体地澄清的。

当然,依托着不同时代的计时技术,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些什么细微的变化?例如在公元1000年的宋代,波斯人或来自中亚的商人在中国引入了一周七天的制度,而传统中国习惯以十天来计算日子,这对于民间有多大的影响没有人仔细说过。又比如晚明以后中国传统的农历世纪上已经被格里高利历取代了,但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躯壳,它除了让一些中国传统读书人气愤之外,对于社会又有什么影响?

回答这类问题,需要一些细节的研究,可惜以个人之力面对着如此纷繁的线头实在难以一时理清楚,实在需要真正有研究能力与研究兴趣的同好参与其间。

撰稿:丁之方
资深腕表专栏作家

「分享是美德」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到朋友圈;或者直接在 App Store 搜索「每日腕表杂志」,获取最棒的腕表杂志 App!

© iDaily Watch · 每日腕表杂志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Wechat arrow
获取最棒的腕表杂志 App
  • ● 请点击右上角的跳转按钮,
       选择「在 Safari 中打开」下载!
  • ● 也可在 App Store 搜索
       「每日腕表」下载!
Wechat overlay logo